新日本史記

本作品由AI寫成,並經人工增補

明治本紀

明治天皇,諱睦仁,孝明天皇第二子也。母典侍中山慶子。嘉永五年九月廿二日誕於京都御所,幼而聰穎,有龍鳳之姿。時值幕府衰微,黑船壓境,天下騷然。 慶應三年,孝明帝崩,十六歲踐祚。是年德川慶喜奉還大政,而薩長諸藩兵起,戊辰戰火燎原。天皇親授錦旗於官軍,遂破幕府於鳥羽伏見,江戶城降,改元明治。詔曰:"開拓萬裡波濤,布國威於四方",乃遷都江戶,易名東京。
明治二年,版籍奉還;四年廢藩置縣,封建之制自此絕矣。設元老院、大審院,立太政官統攝八省。聘西洋學士,開工學寮、醫學校。遣岩倉使團歷訪歐美,凡百日維新之政,皆自此始。
十年,西鄉隆盛舉兵熊本,號西南戰爭。天皇詔曰:"朕之股肱,何以至此!"遣山縣有朋討之,五月而平。乃頒軍人敕諭,禁武人參政。
二十二年,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,開亞洲立憲之先。設貴族院、眾議院,然天皇總攬統帥大權。翌年召開帝國議會,伊藤博文為首相,三權分立之制初成。
二十七年,清國釁起,天皇親臨廣島大本營。聯合艦隊破北洋水師於黃海,翌年訂馬關條約,取台灣、澎湖。三十七年,俄艦襲旅順港,天皇詔宣戰。乃木希典克旅順,東鄉平八郎殲波羅的海艦隊於對馬海峽,震動寰宇。
四十年,朝鮮為保護國。四十四年,天皇巡幸九州,途中染疾。七月三十日崩於東京皇宮,享年六十。葬伏見桃山陵,謚號明治。自其即位,四十五年矣,世稱"明治盛世"。
**太史公曰**:明治天皇承危局於幕末,開新宇於東方。廢千載封建,立憲政根基;破清俄勁敵,擴海陸疆域。然殖產興業之余,武士魂化為軍國鬼胎;文明開化之下,神道論釀成侵略禍根。其功也勃焉,其弊也忽焉。後世觀明治維新,當知近代化非唯船堅炮利,更在文明精神也。

大正本紀

大正天皇,諱嘉仁,明治天皇第三子也。母典侍柳原愛子。明治十二年八月三十一日誕于東京青山御所。幼羸弱多疾,然敏而好學,明治三十三年立爲皇太子。
明治四十五年七月三十日,明治天皇崩,踐祚即位,改元大正。是年十月,乃木希典大將殉死,舉國震悼。天皇詔曰:「忠魂烈魄,當與山河並壽。」
大正二年,頒布「大正新教育令」,廣設國民學校。翌年,第一次世界大戰起,天皇從元老之議,對德宣戰,奪青島及南洋諸島。然米價暴漲,「米騷動」遍及三十三府縣,內閣更迭如弈棋。
大正七年,原敬組政黨內閣,開平民宰相之先河。九年,制定普通選舉法,擴投票權至二十五歲以上男子。然是歲關東大地震突發,死者十萬,東京化焦土。天皇親巡災區,解私帑賑濟,民皆涕泣。
十一年,皇太子裕仁攝政。十五年,天皇病篤,詔曰:「朕聞治國如調琴瑟,緩急皆須中和。」十二月二十五日崩於葉山御用邸,享年四十七。葬多摩陵,諡號大正。其在位十五年,世謂「大正民主」之曙,亦軍部暗長之始也。
太史公曰:大正承明治餘烈,啟昭和危瀾。民主思潮湧於都市,赤化恐慌蔓於鄉野;政黨輪替初試憲政,統帥權獨伏軍閥。當其震災救民、擴張選權,頗有仁君之風;然身纏沉痾、大權旁落,終成時代鏡影。嗟乎!民主之苗未壯而軍刀已鳴,此後十五年,舉國將陷修羅血海矣。

昭和本紀

昭和天皇,諱裕仁,大正天皇第一子也。母貞明皇后。明治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誕於東京青山御所,幼受乃木希典嚴訓,習帝王之道。大正十年立爲攝政,十五年十二月踐祚,改元昭和。
昭和二年,金融恐慌席捲列島,銀行休業者三百餘。四年,濱口雄幸首相遇刺,軍部漸張。六年,關東軍擅炸柳條湖,滿洲事變起。天皇敕令「不擴大方針」,然內閣失控,翌年扶立滿洲國。
十二年,盧溝橋烽火驟燃,中日全面開戰。天皇御前會議決議:「膺懲暴支」,然陷泥沼。皇軍施「三光政策」,競百人斬,殺戮無度,浸血南京。十六年,詔襲珍珠港,美英宣戰。十八年,舉大東亞會議,聚諸魁儡,詡「大東亞聖戰」。初,連陷南洋,舉國若狂;及中途島敗,戰局遂逆。
二十年三月,東京大空襲,死者十萬;逼庶民結「國民義勇隊」,以謀「本土決戰」,「一億玉碎」。四月,沖繩陷落。八月,蘇軍闖滿洲國,廣島長崎遭原爆。天皇諭《終戰詔書》曰:「朕堪所難堪、忍所難忍,欲以爲萬世開太平」。九月,麥克阿瑟率軍入東京,帝國解甲。
二十一年,頒新憲法,天皇降爲象徵。二十六年,與美國簽《日美安保和約》。二十七年,《舊金山和約》成,日本復主權。三十四年,《安保和約》改訂,眾所憤之,上街抗議。七月,岸信介首相離職,抗議亦止。秋,池田勇人首相奏《國民所得倍增計劃》,經濟隨之飛舞。三十九年,東京五輪,顯日本重回文明。四十五年,大阪萬國博覽會,耀經濟復興之盛。四十六年,遊美,英,西德,法。四十七年,沖繩返還,萬民同慶。六十年,詔曰:「想到戰爭慘禍,朕五內俱焚」,首提「深刻反省」。六十一年,泡沫景氣顯象,繁華似浮雲也。
六十四年,病篤。御醫奏曰:「陛下臟腑皆衰」。是年一月七日崩,享年八十七。葬武藏野陵,諡號昭和。其在位六十二年,歷軍國癲狂至和平復興,世謂「昭和元祿」與「戰爭世紀」並存之奇世。
太史公曰:昭和天皇御宇一甲子,實日本古今未有之變局。初年放任軍閥,鐵蹄踐中華、火雨落南洋,終致原爆毀城、玉音放送;晚年繫心科學,巡幸民間、諭和憲法,竟成經濟騰飛之象徵。其罪歟?其運歟?蓋神國迷夢醒於廣島赤焰,昭和魂靈裂爲靖國與憲法兩端。後世觀之,當知「天皇」二字,乃民族狂熱之鏡,亦民主重生之礎也。

平成本紀

平成天皇,諱明仁,昭和天皇第一子也。母香淳皇后。昭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誕於東京御所,幼習魚類學,性溫良,好網球。昭和二十七年立爲皇太子,嘗訪歐美四十餘國,開皇室外交之先。
昭和六十四年一月七日,昭和天皇崩,踐祚即位,改元平成。詔曰:「願與國民共築和平之世」。是年,泡沫經濟崩潰,平成大蕭條始,地價暴落如雪融。
平成七年,阪神大震災起,死者六千四百,天皇夫婦首赴災區慰民。九年,奧姆真理教沙林毒氣襲地鐵,世驚「和平都市竟藏邪魔」。十二年,沖繩高峰會,天皇暗喻「琉球苦史」,右翼譁然。
二十三年,東日本大震災發,福島核禍沖天,天皇破例電視演說:「國民相攜必克艱難」。令和元年四月三十日,詔退位,上皇號。自神武天皇來二千七百年,生前退位者獨此一例。
太史公曰:平成天皇御宇三十載,恰逢冷戰終焉至網絡勃興之變。當其慰災民、近百姓,儼然「國民象徵」之範;然經濟失速、少子白髮,亦成「失去世代」之鏡。退位一舉,既破千年陳規,亦顯菊花王朝順應時勢之智。後世觀平成,當知「和」字可存於憲法第九條,亦當踐於核電站與養老院之間矣。